培养方案

时间:2022-09-09浏览:3329设置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080501)培养方案(2017)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质,具备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能够有效利用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解决制冷系统与设备等复杂工程问题,可在制冷低温、空调、冷链物流、能源、动力、化工等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艺优化和运行管理等工作,能够适应国家能源动力行业发展的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5年左右可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

1.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使用现代工具,解决现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关于制冷领域的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工程创新能力。

2. 具备良好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在职业生涯中能够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自觉有效地将社会、安全、法律法规、文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非技术因素融入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明确树立工程师科学道德与伦理责任。

3. 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不同角色,在团队中以独立或合作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和协同工作,具备从事制冷、低温、空调等行业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与运行管理等业务的执行力与团队领导力,能在多学科环境下进行项目管理和经济决策分析。

4. 能够适应不停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需求,拓展和提高职业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毕业条件

毕业条件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现代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语言工具用于现代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问题表述。

2)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具体对象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3)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学科知识,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与判别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工程问题。

4)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用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和综合。

 

毕业条件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通过文献研究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1)能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描述和表达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3)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可替代解决方案。

4)能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能源与动力工程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条件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应用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制定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子系统或单元(部件)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1)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手段,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2)能够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的特定需求,完成制冷与空调领域的单元(部件)的设计。

3)能够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系统或工艺流程的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4)在制冷与空调系统及能源动力工程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毕业条件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能够根据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对象特征,采用科学方法,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并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

4)能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处理,并通过信息综合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条件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1)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常用的仪器仪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专业仿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仪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3)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选用满足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毕业条件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1)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职业健康、能源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活动的影响,遵守相关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开展工作。

2)能分析和评价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原料、系统设备、控制技术与系统和生产过程等实践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和明确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条件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工程问题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树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意识。

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体现对新能源、环境友好型新技术等创新思想,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毕业条件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热爱祖国,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并能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毕业条件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多学科协作特点,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2)能够独立完成分配的工作,承担个人在团队中的责任,并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3)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的综合领导力。

 

【毕业条件10】沟通:能够就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能就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2)能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毕业条件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交叉与多方面利益冲突环境中应用。

1)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工程项目中涉及的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2)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3)能在能源、机械、控制等多学科环境下,在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毕业条件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停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2)了解拓展知识和进行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包括对各种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建议问题的能力等。

 

三、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四、核心课程

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压缩机、制冷工程设计与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空气调节。

 

五、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以四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修业时间4-6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课程结构比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平台

课程条件

学时数

占总学时比例

学分数

占总学分比例

人文社科课程平台

必修

320

14.63%

20

11.63%

选修

32

1.46%

2

1.16%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必修

624

28.52%

35

20.35%

科学素养课程平台

选修

64

2.93%

4

2.33%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必修

568

25.96%

35.5

20.64%

选修

64

2.93%

4

2.33%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必修

344

15.72%

21.5

12.50%

选修

108

4.94%

7

4.07%

创新拓展课程平台

选修

64

2.93%

4

2.33%

集中实践教学平台

必修

 

  

35

20.35%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必修

  

  

4

2.33%

选修

  

  

 

 

必修课小计

1856

84.83%

147

85.47%

选修课小计

332

15.17%

25

14.53%

总计

2224

100.00%

172

100%

 

七、毕业最低学分条件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计划中规定课程172  学分,其中必修理论课112  学分,选修理论课  21  学分,实践教学环节  35  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4   学分,且符合相关条件方准予毕业。

 

八、毕业条件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毕业条件

培养目标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毕业条件1

 

 

 

毕业条件2

 

 

 

毕业条件3

 

 

 

毕业条件4

 

 

 

毕业条件5

 

 

 

毕业条件6

 

 

 

毕业条件7

 

 

 

毕业条件8

 

 

 

毕业条件9

 

 

 

毕业条件10

 

 

毕业条件11

 

 

 

毕业条件12

 

 

 

 

九、专业培养方案进程表(见附表)

 

十、课程与毕业条件关系矩阵(见附表)

 

教学院长:刘亚莉         专业负责人:金听祥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080501)培养方案(2017修订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质,具备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能够有效利用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解决能源与动力工程复杂工程问题,可在制冷低温、空调、节能减排、化工等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艺优化和运行管理等工作,能够适应国家能源动力行业发展的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5年左右可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

1. 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使用现代工具,解决现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关于制冷领域的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具备工程创新能力。

2. 具备良好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在职业生涯中能够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自觉有效地将社会、安全、法律法规、文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非技术因素融入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明确树立工程师科学道德与伦理责任。

3. 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不同角色,在团队中以独立或合作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和协同工作,具备从事制冷、低温、空调等行业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与运行管理等业务的执行力与团队领导力。

4. 能够适应不停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需求,拓展和提高职业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毕业条件

毕业条件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现代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语言工具用于现代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问题表述。

2)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具体对象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3)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学科知识,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与判别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工程问题。

4)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用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和综合。

 

毕业条件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通过文献研究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1)能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描述和表达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3)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可替代解决方案。

4)能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能源与动力工程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条件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应用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制定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子系统或单元(部件)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1)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手段,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2)能够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的特定需求,完成制冷与空调领域的单元(部件)的设计。

3)能够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系统或工艺流程的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4)在制冷与空调系统及能源动力工程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毕业条件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能够根据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对象特征,采用科学方法,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并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

4)能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处理,并通过信息综合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条件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1)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常用的仪器仪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专业仿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仪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3)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选用满足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毕业条件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1)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职业健康、能源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活动的影响,遵守相关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开展工作。

2)能分析和评价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原料、系统设备、控制技术与系统和生产过程等实践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和明确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条件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工程问题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树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意识。

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体现对新能源、环境友好型新技术等创新思想,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毕业条件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热爱祖国,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并能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毕业条件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多学科协作特点,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2)能够独立完成分配的工作,承担个人在团队中的责任,并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3)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的综合领导力。

 

【毕业条件10】沟通:能够就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能就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2)能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毕业条件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交叉与多方面利益冲突环境中应用。

1)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工程项目中涉及的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2)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3)能在能源、机械、控制等多学科环境下,在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毕业条件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停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2)了解拓展知识和进行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包括对各种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建议问题的能力等。

 

三、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四、核心课程

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压缩机、制冷工程设计与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空气调节。

 

五、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以四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修业时间4-6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课程结构比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平台

课程条件

学时数

占总学时比例

学分数

占总学分比例

人文社科课程平台

必修

320

14.63%

20

11.63%

选修

32

1.46%

2

1.16%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必修

624

28.52%

35

20.35%

科学素养课程平台

选修

64

2.93%

4

2.33%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必修

568

25.96%

35.5

20.64%

选修

64

2.93%

4

2.33%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必修

344

15.72%

21.5

12.50%

选修

108

4.94%

7

4.07%

创新发展课程平台

选修

64

2.93%

4

2.33%

集中实践教学平台

必修

 

  

35

20.35%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必修

  

  

4

2.33%

选修

  

  

 

 

必修课小计

1856

84.83%

147

85.47%

选修课小计

332

15.17%

25

14.53%

总计

2224

100.00%

172

100%

 

七、毕业最低学分条件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计划中规定课程 172  学分,其中必修理论课 112  学分,选修理论课  21  学分,实践教学环节  35  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4   学分,且符合相关条件方准予毕业。

 

八、毕业条件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毕业条件

培养目标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毕业条件1

 

 

 

毕业条件2

 

 

 

毕业条件3

 

 

 

毕业条件4

 

 

 

毕业条件5

 

 

 

毕业条件6

 

 

 

毕业条件7

 

 

 

毕业条件8

 

 

 

毕业条件9

 

 

 

毕业条件10

 

 

毕业条件11

 

 

 

毕业条件12

 

 

 

 

九、课程与毕业条件关系矩阵(见附表)

 

十、专业培养方案进程表(见附表)

  

教学院长:刘亚莉          专业负责人:金听祥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080501)培养方案(202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质,具备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能够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解决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复杂工程问题,可在制冷、低温、储能、节能减排、冷链物流等能源动力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性能优化和运行管理等工作,能够适应国家能源动力行业发展的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5年左右可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

1)具备良好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勤奋务实,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

2)能够综合运用相关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使用现代工具,独立分析、解决能源与动力及相关领域的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的核心问题,同时考虑经济、法律、安全、社会及环境等因素,具备有工程创新能力;

3)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以独立或合作方式,与国外内同行、客户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同工作,在团队中胜任技术骨干或组织、协调、领导角色;

4)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不停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需求,为行业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毕业条件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毕业条件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1)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合理表述。

2)能够针对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具体对象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3)能够将工程基础和能源与动力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专业工程问题。

4)能够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和综合。

 

毕业条件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1)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及专业相关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能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原理及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复杂工程问题。

3)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复杂工程问题的可替代解决方案。

4)能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条件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能源系统、子系统、部件及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同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1)掌握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系统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运行管理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手段,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2)能够针对能源动力领域的特定需求,完成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系统的关键部件(单元)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能够进行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系统或工艺流程的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4)在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系统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毕业条件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能够根据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工程应用中的对象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并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

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分析、正确解释实验结果,并通过信息综合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条件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1)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常用的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专业仿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3)能够针对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具体对象,开发和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毕业条件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能源动力领域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1)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2)能够分析和评价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条件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树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意识。

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毕业条件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热爱祖国,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并能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毕业条件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2)能够认识团队的作用和责任,能够按照工作任务与进度条件,在多学科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3)具有一定的团队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多学科团队开展工作。

 

【毕业条件10】沟通:能够就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能就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指令,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2)能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能源动力领域的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毕业条件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能源、机械、控制等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掌握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2)了解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系统工程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3)能在能源、机械、控制等多学科环境下,在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系统、部件或工艺流程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毕业条件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停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能在社会和专业发展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2)了解拓展知识和进行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包括对各种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建议问题的能力等。

三、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四、核心课程

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压缩机、制冷空调电气控制、制冷工程设计与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空气调节。

五、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以四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修业时间4-6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课程结构比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平台

课程条件

学时数

占总学时比例

学分数

占总学分比例

人文社科课程平台

必修

368

16.43%

22

12.36%

选修

32

1.43%

2

1.24%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必修

576

25.71%

35

19.66%

科学素养课程平台

选修

64

2.72%

4

2.25%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必修

616

27.5%

38.5

21.63%

选修

64

2.86%

4

2.25%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必修

344

15.36%

21.5

12.08%

选修

112

5%

7

3.93%

创新拓展课程平台

选修

64

2.86%

4

2.25%

集中实践教学平台

必修

36

  

36

20.22%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必修

  

  

4

2.25%

选修

  

  

 

 

必修课小计

1904

84.89%

157

88.7%

选修课小计

336

15.11%

21

11.3%

总计

2240

100.00%

178

100%

七、毕业最低学分条件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计划中规定课程 178  学分,其中必修理论课 117  学分,选修理论课  21  学分,实践教学环节  36  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4  学分,且符合相关条件方准予毕业。

八、毕业条件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毕业条件

培养目标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毕业条件1

 

 

 

毕业条件2

 

 

 

毕业条件3

 

 

毕业条件4

 

 

 

毕业条件5

 

 

 

毕业条件6

 

 

 

毕业条件7

 

 

 

毕业条件8

 

 

 

毕业条件9

 

 

 

毕业条件10

 

 

 

毕业条件11

 

 

 

毕业条件12

 

 

 

 

九、专业培养方案进程表(见附表)

十、课程与毕业条件关系矩阵(见附表)

 
教学院长:张永海          专业负责人:程传晓

 

专业培养方案进程表(2017版).pdf

课程与毕业条件关系矩阵(2017版).pdf

专业培养方案进程表(2017修订版).pdf

课程与毕业条件关系矩阵(2017修订版).pdf

专业培养方案进程表(2021版).pdf

课程与毕业条件关系矩阵(2021版).pdf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17修订版(2019)人才培养方案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080206)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工程科学基本知识以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能够在过程工业相关领 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从事设计制造、监督检测、过程控制、技术管理、研究开发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工程师职业道德、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 神的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 5 年左右应该具备:

       1.具备良好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职业生涯中能够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

       2.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使用现代工具,同时考虑经济、法律、安全、社会及环境等因素,解决过程工业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3.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不同角色,在团队中以独立或合作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和协同工作;

      4.能够适应不停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需求,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毕业条件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 12 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具备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专业知识解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过程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同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 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实现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的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过程工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过程工业中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停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四、核心课程

化工原理、工程材料、工程热力学、过程设备设计、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过程流体机械、化工过程与设备安全技术。

五、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课程结构比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专业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平台

课程

条件

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学分数

占总学分比例

人文社科课程平台

必修

368

16.20%

23

12.99%

选修

16

0.70%

1

0.56%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必修

560

24.65%

31

17.51%

科学素养教育平台

选修

64

2.82%

4

2.26%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必修

672

29.58%

42

23.73%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必修

480

21.13%

30

16.95%

选修

48

2.11%

3

1.69%

自主发展课程平台

选修

64

2.82%

4

2.26%

集中实践教学平台

必修

 

 

35

19.77%

创新创业实践(课外

选修

 

 

4

2.26%

必修课小计

2080

91.55%

161

89.83%

选修课小计

192

8.45%

16

9.04%

总计

2272

100.00%

177

100.00%

七、毕业最低学分条件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计划中规定课程177 学分,其中必修理论课126 学分,选修理论课12 学分,实践教学环节35 学分,创新创业实践(课外)模块 4 学分,且符合相关条件毕业条件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方准予毕业。

八、毕业条件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条件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条件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毕业条件 1

 

 

 

毕业条件 2

 

 

 

毕业条件 3

 

 

 

毕业条件 4

 

 

 

毕业条件 5

 

 

毕业条件 6

 

 

毕业条件 7

 

 

毕业条件 8

 

 

 

毕业条件 9

 

 

 

毕业条件 10

 

 

毕业条件 11

 

 

 

毕业条件 12

 

 

 

 

九、课程与毕业条件关系矩阵(见附表)

十、专业培养方案进程表(见附表)

 

 

教学院长:张永海      专业负责人:张羽翔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080206)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控制工程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能够在过程工业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检验检测、过程控制、技术管理、研究开发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述培养目标分解为以下四项具体目标:

1.具备良好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勤奋务实,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

2.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使用现代工具, 同时考虑经济、法律、安全、社会及环境等因素,解决过程工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3.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不同角色,在团队中以独立或合作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和协同工作;

4.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不停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需求,为行业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毕业条件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过程工业领域中的装备设计制造、检验检测和过程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过程工业领域中的装备设计制造、检验检测及过程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过程工业领域中的装备设计制造、检验检测及过程控制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过程工业领域中的装备设计制造、检验检测及过程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过程工业领域中的装备设计制造、检验检测及过程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的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中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停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四、核心课程

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过程设备设计、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过程流体机械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课程结构比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平台

课程条件

学时数

占总学时比例

学分数

占总学分比例

 

人文社科课程平台

必修

372

16.34%

22

12.36%

选修

32

1.41%

2

1.12%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必修

624

27.42%

35

19.66%

科学素养课程平台

选修

64

2.81%

4

2.25%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必修

696

30.58%

43.5

24.44%

选修

64

2.81%

4

2.25%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必修

248

10.90%

15.5

8.71%

选修

112

4.92%

7

3.93%

自主发展课程平台

选修

64

2.81%

4

2.25%

集中实践教学平台

必修

 

 

37

20.79%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选修

 

 

4

2.25%

必修课小计

1940

85.24%

153

85.96%

选修课小计

336

14.76%

25

14.04%

总计

2276

100.00%

178

100.00%

 

七、毕业最低学分条件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计划中规定课程 178 学分,其中必修理论课 116 学分,选修理论课 21 学分,实践教学环节 37 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4 学分,且符合相关条件方准予毕业。

八、毕业条件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条件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毕业条件

培养目标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毕业条件1

 

 

 

毕业条件2

 

 

 

毕业条件3

 

 

 

毕业条件4

 

 

 

毕业条件5

 

 

毕业条件6

 

 

毕业条件7

 

 

毕业条件8

 

 

 

毕业条件9

 

 

 

毕业条件10

 

 

      

毕业条件11

 

 

 

毕业条件12

 

 

 

 

九、课程与毕业条件关系矩阵(见附表)

十、专业培养方案进程表(见附表)

 

 

 教学院:张 专业责人羽翔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21修订版(2023)人才培养方案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080206)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控制工程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能够在过程工业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检验检测、过程控制、技术管理、研究开发工作, 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述培养目标分解为以下四项具体目标:

1.具备良好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勤奋务实,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服务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

2.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使用现代工具, 同时考虑经济、法律、安全、社会及环境等因素,解决过程工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3.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不同角色,在团队中以独立或合作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和协同工作;

4.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不停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需求,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毕业条件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过程工业领域的装备设计制造、检验检测和过程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过程工业领域的装备设计制造、检验检测及过程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过程工业领域的装备设计制造、检验检测及过程控制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过程工业领域的装备设计制造、检验检测及过程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过程工业领域的装备设计制造、检验检测及过程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过程工业领域的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过程工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过程工业领域中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停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四、核心课程

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过程设备设计、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过程流体机械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课程结构比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平台

课程条件

学时数

占总学时比例

学分数

占总学分比例

 

人文社科课程平台

必修

372

16.34%

22

12.36%

选修

32

1.41%

2

1.12%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必修

624

27.42%

35

19.66%

科学素养课程平台

选修

64

2.81%

4

2.25%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必修

696

30.58%

43.5

24.44%

选修

64

2.81%

4

2.25%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必修

248

10.90%

15.5

8.71%

选修

112

4.92%

7

3.93%

自主发展课程平台

选修

64

2.81%

4

2.25%

集中实践教学平台

必修

 

 

37

20.79%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选修

 

 

4

2.25%

必修课小计

1940

85.24%

153

85.96%

选修课小计

336

14.76%

25

14.04%

总计

2276

100.00%

178

100.00%

 

七、毕业最低学分条件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计划中规定课程 178 学分,其中必修理论课 116 学分,选修理论课 21 学分,实践教学环节 37 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4 学分,且符合相关条件方准予毕业。

八、毕业条件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条件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毕业条件

培养目标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毕业条件1

 

 

 

毕业条件2

 

 

 

毕业条件3

 

 

 

毕业条件4

 

 

 

毕业条件5

 

 

     

毕业条件6

     

 

 

毕业条件7

 

 

毕业条件8

 

 

 

毕业条件9

 

 

 

毕业条件10

 

 

     

毕业条件11

 

 

 

毕业条件12

 

 

 

 

九、课程与毕业条件关系矩阵(见附表)

十、专业培养方案进程表(见附表)


       教学院          专业责人:羽翔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与毕业条件关系矩阵(2017修订版(2019)).pdf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与毕业条件关系矩阵(2021版).pdf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与毕业条件关系矩阵(2021修订版(2023)).pdf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程表(2017修订版(2019)).pdf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程表(2021版).pdf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程表(2021修订版(2023)).pdf




返回原图
/